曹亚旗则再次强调,不要轻易从一个评论员的角度去做评判,以免不够客观,“新闻和评论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做新闻告诉大家一些事实,包括这些人背后的故事,然后你再得出结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在场上表现好…
原标题:从2008到2022:王濛炮轰背后所引发的思考 什么是合格的体育解说

北京2022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除了场内运动员争金夺银的场景引发广泛关注之外,前冬奥会冠军王濛在担任某视频平台解说嘉宾时的言谈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例如在点评参加短道速滑男子1500米比赛的中国运动员孙龙的表现时,王濛使用了诸如“一个大嘴巴子给踢去隔离得了,浪费”这样的比较激烈的词语。是“恨铁不成钢”还是别有原因?网友们众说纷纭。在搜狐体育相关文章的评论中,有网友直接表示:给敢说敢做的王濛点赞!!!也有人认为:真不给面儿啊!在今天的《从2008到2022》视频访谈节目中,来自中新网的体育部总监卢岩和体坛周报副总编辑曹亚旗也针对此事做出了点评。
“每个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这个事情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国家队的教练员、队员听到这个声音,会不会心态受到影响?如果从体育迷的角度出发,大家本来希望中国队有更好的表现,结果现实中的表现让我们感到失望了,这时候会觉得王濛说的话跟自己的想法有点接近。其中包括短道速滑的粉丝,包括王濛的粉丝。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出发点不一样,但终究到最后大家确实都希望短道速滑有一个好的成绩,出发点都没错。”
曹亚旗认为,媒体没有必要过于放大王濛的评论,“就像对运动员一样,讨论太多场外的穿着、打扮、化妆之类的东西没有意义,我们最关心的还是他的竞技成绩。现在出现这种批评之后,运动员应该完全屏蔽掉,不去看不去想,就是在场上认真发挥。通过你的发挥改变外界对你的观点、看法,这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如果陷入口舌之争的话,那对取得成绩没什么好处,反而容易造成心态失衡。”
曹亚旗强调,公开场合,要尽量更客观地去评价运动员的表现和成绩。“我不同意在运动员成绩不好的时候,把他贬得一无是处。在我们接触的所有运动员里面,哪怕是最终没有获得奥运会资格的运动员,他们的付出也是非常非常多的。”
同时曹亚旗指出,王濛的批评可能是因为运动员没有展现出应有的状态,这与她对选手的了解程度有关,“你对一个人下定义之前,要对他的了解方方面面做一个综合的考量,而不要根据阶段性的表现或者某一场比赛的表现做一个彻底的定义,可能要观察得更多、更久一些。不管怎么讨论问题,都要给所有的运动员营造一个有利于滑出好成绩的空间,而不是把缺点放大。可以等比赛结束之后,复盘时从更长的周期对他做全面客观的评价。”
卢岩则从王濛的身份入手探讨相关问题,“王濛现在的身份不是教练员,而是一个解说员,但不是专业的解说员,属于从运动员、教练员岗位跨界跨项而来的‘后天’培养出来的解说员,没有经过科班训练。作为解说员,我觉得有可能王濛是在看比赛时太过于投入,把自己代入到某一个位置,结果一时也是像运动员一样热血上头,嘴上没有把门的,想到什么说什么。”
卢岩认为,对于王濛的解说内容没有必要过分解读,此外不管是职业运动员还是专业运动员,基本工作就是训练和比赛,“如果被网上的热搜意见左右了自己的状态,那用流行的一句话说就是,工作强度还不够饱和,还有闲工夫看网上热搜”。
“做为运动员要专注于自己的比赛,你说你的,我滑我的,职业生涯不要因为某个人的某句话给自己造成太大的影响,”卢岩强调说。
卢岩认为,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解说方式,最关键的还是要看读者、听众能够从中得到哪些收获,“如果看了之后哈哈一笑就过去了,之后什么叫短道速滑,什么叫大道速滑,500米、1000米、混合接力、混合团体还是两眼一抹黑,它的意义就不大了。如果能够开开心心看完比赛后既宣泄了情绪,又对竞技体育有更多的了解,符合这个主旨的话,不管从专业的角度去做,还是从热热闹闹的角度去做,都是可以接受的。”
曹亚旗则再次强调,不要轻易从一个评论员的角度去做评判,以免不够客观,“新闻和评论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做新闻告诉大家一些事实,包括这些人背后的故事,然后你再得出结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在场上表现好或者不好,这时候是相对公正客观的,也让其他人能够产生共鸣。如果从评论的角度来说,在不清楚运动员背后出现了什么事情的情况下,贸然对他下一个定义,对于运动员确实是不公平的。”
(搜狐体育 温斯顿/文)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原标题:从2008到2022:王濛炮轰背后所引发的思考 什么是合格的体育解说_比赛_曹亚旗_卢岩
关键词:什么,速滑,成绩,角度,思考,曹亚旗,比赛,炮轰,卢岩,王濛,解说员,运动员,体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著作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
admin#shaoqun.com
(#换成@)。